English

业内人士披露灰色药价

花100元买一盒药也许只值5元钱
1998-10-06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国内新药的零售价格多为其生产成本的10倍左右。

说出来外人肯定会惊呼:药品生产商也太黑了?其实这样说,又委实有点委屈了药品生产厂家。

在我国,药品的流通环节大致可以描述成:生产厂家——药批(即拥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医疗批发单位)——医院、药店——患者。

药批选择一种新药是相当苛刻的。在考察一个药品的疗效及市场前景之后,他们才做出与厂家合作意向。合作方式一般是把自己的经营风险降低为零:厂家先发货、药批将药品售完之后,再行结款,而交易价格一般要对国家批准的出厂价进行折扣以冲抵日后药品进医院时药批所让给医院的利润。

我们可以看出,药品刚刚走出厂家,企业不仅拿不到一分钱,而且已经在那些灰色的折扣中无形地支出了许多。

比药批处在更有利位置的是医院,即药品的终端销售环节。

药品生产厂家的销售人员把药品送进医院销售的工作通常被称为“开医院”,惯例的“开医院”过程大致有:药品进医院首先是结识药剂科主任,送上一些好处,他会指示你把药送给临床大夫试用,再送一部分好处费,临床大夫会给你写一份用药提议。如果在药事委员会开会以前把主管院长、药事会重要成员都打点好了,药剂科主任再适时地说几句,就可以通过了。这之后还需要请采购、库管员、财务等人吃顿饭,以便医院尽快到你的合作“药批”进货,进货后,药品快速从库房到药房上架,并为日后结款疏通环节,这时“开医院”工作就结束了。下一步就该真的医药代表在和每位有处方权的医生周旋,这一整套程序下来药品厂家的花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

药品进入医院之后,就可以见到它们的最终消费者——病人了。

由于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所以药品生产厂家梦寐以求的是将自家的产品列入公费医疗目录。很自然,一种药品要想写进这本目录就得花钱!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一家药厂在药品售出之前需要支付的不仅是购买原料的费用,不仅是职工的工资,更多一部分是不能见诸账面的灰色支出。他们名之曰:让利、明扣、暗扣、临床促销费、统方费、公疗手续费等等,各种费用总计约占药品零售价的50%。

鹬蚌相争,得利的是大夫,受损的是厂家,委屈的是患者。

摘自《消费者文摘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